废弃物回收场变“零废秘境” 这个社区用项目化管理破解治理难题

来源:米乐直播安装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4 20:42:40

  “刘叔叔,你看我这个打磨要得不哦?”“我想设计一个三角灯罩。”这个周末,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东林景忆小区内,不时传来欢声笑语,居民围在“木工老师”刘定平旁学习木工知识和技艺,锤子的敲击声、砂纸的打磨声此起彼伏……

  “我们今天要做原木风台灯和小板凳,用到的材料大多是废旧物品。”刘定平和记者说,除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之外,其他如材料选取、颜色搭配等,居民都能自己设计,这样“变废为宝”的过程既有挑战性也有趣味性,还能呼吁大家节约世界资源,一举多得。

  58岁的刘定平是东林景忆小区的居民,原来一直从事木工相关工作,他是怎么成为大家口中的“院落能人”刘叔叔的呢?这里的小区居民为啥要改造废品呢?社区治理又是怎么来实现的呢?

  东林景忆小区是一个混合安置小区,随着居民生活改善以及城市流动性增加,近年来很多居民淘汰了家里的废旧家具,虽然物业每年会统一清运,但久而久之还是在小区内形成了一个堆放废弃大件的回收场,让居民感到很“恼火”。

  “到底是拆除还是保留?能不能利用起来?成了小区的核心议题。”东林社区党委书记刘春燕还记得,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,社区多次召集居民、社区物业、院委会、社区规划师等进行讨论。去年,社区参加了成华区“城视·成画”社区规划设计节,通过多方共创最终达成共识——响应低碳绿色社区建设,打造“零废秘境”可持续项目,让大件废品再生循环起来。

  说干就干!2024年底,借着社区规划设计节的契机,大家将设计大赛的成果顺利转化落地。从反复讨论到近200人参与营造,经过1个月的努力,原本的回收场穿上“新衣”并规整出入口,给废旧家具建了一个整洁的“家”,回收场的“隔壁”也变成了循环手作体验基地“零废加工坊”。

  “零废加工坊”诞生后,社区引入专业木工台锯,有木工特长的刘定平成了“主理人”,他带着居民收集制作了20余件木工工具,形成了加工坊的雏形。同时,加工坊还联动院落自治队伍“我家后花园服务队”,划分出一部分空间交由热爱园艺的居民打造育苗基地,利用废旧木料制作花箱、堆肥箱,打造出无土栽培“绿岛孵化器”和居民切磋园艺的“种子交换站”等低碳循环新场景。

  昆虫旅馆、人工鸟巢、木叶画、木艺挂件……如今,“零废加工坊”作为社区共创场所,承载着大朋友、小朋友的创意,原本废弃的材料通过大家的手艺,变成了一件件精美实用的手工家居装饰品和环保装置。

  “真没想到平时不要的东西还可以变身,以后扔东西别那么‘干脆’了,我们大家可以让闲置物品循环利用起来,多想想还有没什么别的用处?”大家纷纷感慨。

  对于有需要的居民,“零废加工坊”还能够准确的通过废旧大件的状态进行修复加工,或是通过整件或零件组合低偿出售。住在4栋的杨阿姨最近就“淘”到了两张用旧木材改造的小木凳,“我很赞同这种旧物改造的形式,我们大家常常参与加工坊的活动,这对家里的小孙女是一种正面引导,让她从小培养环保和创新的观念。”杨阿姨点赞道。

  记者了解到,针对项目的可持续运营,“零废加工坊”的收益都用于院落微基金,“绿岛孵化器”和“种子交换站”也通过育种育苗出售、“救治”居民家中濒死盆栽等低偿服务反哺院落微基金,循环维护小区的绿化环境,让鲜花和绿植成为院落之间美好的“流通品”。

  “回顾‘零废秘境’的打造历程,从最初的共创就集结了社区各类群体,听取了各方意见,涉及的主题也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,所以大家参与度非常高。”刘春燕表示,虽然项目建设时间是有限的,但“零废秘境”的运行将是持续的,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资源共享、社区合伙人等模式,常态化开展木工和花艺服务,营造绿色低碳的社区氛围。

  据悉,近年来,东林社区采用项目化的管理方式推出一系列服务举措,培育出“我家后花园服务队”“最美楼栋自管队”“景忆商居联盟”“小区美美哒志愿队”等多支队伍,构建院落自治管理体系,着力破解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、垃圾堆放、公共空间设施运营不佳等“疑难杂症”。同时,组建了两类服务队伍,分别负责日常管理和专业咨询。此外,还拓宽了社区议题收集的渠道,确保各类问题能及时、有效地得到关注和解决。这一系列的举措,不仅畅通了小区内的议事协商渠道,还增多了社区活动,使得居民诉求能够迅速得到回应和解决。

  “以东林景忆小区为例,从2014年底入住至今,这个安置小区的品质逐渐提升。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,社区党委引领治理方向、院落党支部统筹规划、每一个参与者‘蚂蚁搬家’似的行动,让院落环境持续改善、公共空间活化利用,居民素质也得到极大提升。”刘春燕介绍,2021年东林景忆A座被评为“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小区”,2024年获“中国幸福社区多元共治范例奖”。

  “下一步,东林社区将探索更多样的形式链接、吸纳更多社会资源,鼓励院落自治团队和多元力量创新项目形式,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自治品牌,为居民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。”刘春燕表示。



最新文章
相关产品